重建千年釋迦塔,供養萬世佛舍利,這是應縣人民翹足引領的一件大事。
釋迦塔易地重建弘揚佛法,傳承文明,發展旅游,拉動經濟增長,具有不可估量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僅就木塔文物保護而言,也是一項了不起的壯舉。 ?
眾所周知,應縣木塔由于長期受地震、風雨、戰火等因素的影響,出現了嚴重的傾斜扭曲、壓縮變形、部分構件槽朽劈裂等殘損狀況。1974年至1981年,雖進行了為期八年的搶險加固,然木塔的病變未能得到根治。1990年,在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環同志的關注下,國家文物局決定對木塔進行一次大修,并于次年三月成立了“山西省應縣木塔維修工程領導組”,后更名為“山西省應縣木塔修繕保護工程管理委員會”。隨之便開始了工程的測繪、鉆探等前期準備工作,并開始設計施工方案。為了拿出一個嚴謹、合理的科學方案,國家文物局還通過中央電視臺向全國各地廣泛征集。多年之后,工程管委會采納專家意見,從諸多方案中預選了“現狀加固維修”、“落架大修”和“抬升上部修繕”三種方案。當時似乎第三種方案呼聲較高,但在諸多著名專家、院士參加的技術論證會上,幾次均未形成一致意見。時光飛逝,一晃又多少年過去了,至今仍未見分曉。
此時此刻,我想到了很多年前一位老先生與我的一席談話,那是原山西省政協常委、太原工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李世溫先生。李老是研究木塔保護的資深專家,建國以來大大小小的木塔修繕工程他幾乎都參與了。記得是2001年6月初,李老隨清華大學、中科院、太原工大等科研部門的專家就木塔維修方案來佛宮寺調研,期間李老在我辦公室小憩。我們已有十幾年的交情了,所以說話也很隨便,很快就把話題轉到了木塔維修工程上。我問李老:您說目前這三種方案哪種好,您傾向于哪一個?李老輕輕搖了搖頭,嘆了口氣說:“三種方案各有利弊吧,其實要我說,與其花國家那么多錢吊起來修,還不如在你們縣再建一座新塔,為木塔提早栽培一個‘接班人’。從目前狀況來看,木塔也不是危在旦夕,如不受六級以上地震那么大的外力影響,還是沒問題的,能挺個幾十年、幾百年?,F在把新塔建起來,當木塔‘百年’后,新塔又早成為珍貴文物啦,還是你們應縣的寶啊!”我說這辦法真不錯,您應該積極向上面建議、爭取呀。老先生似笑非笑地說:“這事情現在不好辦啊?!崩舷壬幌?,當時曾在我心中震動很大。
文物是不可再生資源,正因如此,國家才制定了一系列文物保護方針、原則和法規,旨在加強保護,維系生命。這些年來,在“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八字方針指導下,全國“搶救”工程確實干了不少,使一大批文物古跡返老還童或起死回生。但搶救畢竟是搶救,任何手術也不會是百分之百的把握,人的生命尚且如此,更不要說古老龐大“百病纏身”的建筑物了,我想木塔也許就屬于此類,不然的話,怎么能讓這么多專家、院士十多年來無可奈何?,F在細細琢磨李老的那番話,我得到了這樣的啟迪:文物保護決不能只著眼于有形保護上,更要在意那些無形的東西,如它的精神靈魂、文化內涵,諸多作用,同樣也不是小事。
從目前木塔的狀況來看,重建也許是最好的保護。釋迦佛靈、古塔文化一脈傳承,就像當今社會領導干部交接班那樣,還能提供相當長一段“傳幫帶”的歷史機會。古塔新塔并存于世,相得益彰。珍藏舍利,弘揚佛法,拉動旅游,促進經濟,人們的認識觀念會將兩者融為一體。正如李老先生所說的那樣,當古塔“百年”之后,新塔也早已聞名于世了。?
若說重建,其實在中國歷史上和現實中也不乏其例。陜西扶風法門寺的十三級真身寶塔,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都是重建之物。法門寺最早的建筑是唐代所修的四層木塔,明代崩朽之后于明萬歷七年(公元1597年)改建成十三級八角磚塔,由于受地震的影響,該塔逐漸向西傾斜,雖經歷代多次加固修葺,也未能保全。1981年秋,關中大地一連多日淫雨肆虐,給塔帶來了滅頂之災。雨水從裂縫里穿身,積水從塔基旁鉆根,結果“轟隆”一聲巨響,這座二代真身塔坍塌在地。1987年春重建工作開始了,在清理廢墟、挖掘舊塔基時發現了唐代地宮。于是一個震驚中外的喜訊傳開了,法門寺寶塔地宮發掘出珍藏千年的四枚佛指舍利和大批唐代稀世珍寶,經權威專家鑒定,均為國家一流文物,被定為一級甲等。從此,法門寺一下子出名了,每年接待中外朝圣、觀光、旅游人數百萬計。
相傳始建于公元223年的武漢長江邊蛇山黃鶴磯上的黃鶴樓,也是幾經重建,現在至少也是第五代了,而且一代比一代宏偉高大。我們現在看到的黃鶴樓是1985年,在距清代黃鶴樓舊址1000米處的蛇山盡頭參照原來的建筑風格和形制重建起來的,高約49米。當游人身臨其境,吟誦著唐代詩人崔顥的著名詩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時,神情蕩漾,心曠神怡,那種詩情畫意之感,讓人無不陶醉。此時此刻,又有誰會在意這是不是當年的黃鶴樓呢?以上僅舉兩例,如果不是重建,那又會是怎樣的一種情景呢?這里不妨略提一下幾乎與我縣木塔同年代的宋都開封開寶寺靈寶塔。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十記:“靈寶塔上下三百六十尺,所費億萬計,前后逾八年。癸亥年(1023)年完畢,巨麗精巧,近代所無”。由此可知,這座十一層樓閣式高層建筑,當時可謂華夏第一了,遺憾的是建成沒多久,于仁宗慶歷四年(1044年)便遭火焚而夭折。仁宗皇帝對這座佛塔十分珍愛,欲在原地重建,因國庫財力緊張,加上群臣反對而未能如愿。千百年過去,這座“巨麗精巧,近代所無”的靈寶塔早已虛無渺茫,除了少量的專家學者們偶爾提及它,又有誰所知呢?
綜上所述,重建也是一種保護,有時還是一種別無選擇的有效保護。今年以來,應縣縣委、縣政府立足應縣資源優勢,積極響應省委關于大力加強旅游產業發展號召,奮力推進以木塔為軸心的全域旅游,可謂上合天時、下得地利,必將造福塔鄉三十萬人民。聯想起二百八十多年前,應州州官章弘倡捐修塔,州人有錢出錢,有力獻力,就連白叟黃童都“或提磚一塊,或持瓦一片”,異常踴躍。古人尚且如此,今逢盛世,國泰民安,佛塔重建,我塔鄉兒女豈能漠然置之,更應視為已任,首當其沖,為建寶塔添磚加瓦,流汗出力,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